





当下,做一个放飞自我的“吃货”,已作为不少青年人向往的生活状态。1992年出生的重庆妹子张榆密正是如此,况且她还把“吃”变成自己的事业,做得风生水起。
网络上,张榆密的名字叫“密子君”,标签是网红,职业是主播。从2016年起始,长相甜美、身材苗条的她在网络上凭借超大胃口直播吃各样海量食品而走红——8斤白米饭、54个粽子、40斤小龙虾……她一次次刷新人们对“能吃”的认知,吸引了大批粉丝。
“我给大众感觉可能更加多的是治愈,期盼她们不开心或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瞧瞧我的内容,能让她们心情愉快。”9月18日,张榆密在9.9京东秒杀“谁是带货王”活动的颁奖典礼上说。这次活动中,她作为“全能带货王”的大奖得主,得到100万元京东E卡和100年京东PLUS会员权益,更重要的是,经过活动她的粉丝流量电商化了,能够清楚地看到商场价值在哪里。
网红“种草”粉丝埋单,渐成青年消费新趋势
在短短5天内,“谁是带货王”活动雄霸外链博客热搜榜,超过20万名网络红人参与。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,张榆密介绍,自己目前有800多万博客粉丝,年龄分布在16岁到30岁之间,以二十五六岁的女性占多数。按照博客数据,约五六万的粉丝助力她作为“全能带货王”。
近年来,网红“种草”粉丝埋单的消费趋势已愈发显著,尤其在青年群体中更受欢迎。
24岁的施施然是一名新媒介博主,关注了不少时尚博主,颇受网红经济影响。“这些博主通常都有网店,有时她们在博客上发有些好看的衣服照片,我亦会购买。” 她指着自己的藕粉色连衣裙说,“这条裙子便是网红同款,穿了以后非常多人都夸很美丽”。
在施施然看来,网红经济崛起是一件有利亦有坏处的事情。“网红确实能带动经济的发展,她们能创造鲜嫩事物,引领一部分人,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、审美和时尚品位。但亦有有些害群之马,靠博眼球出位,搅乱了风气,亦很容易形成反面的示范。”她觉得,网红亦应该有必定的责任担当,尤其反感有些网红举荐劣质制品,乃至三无制品,认为这会降低粉丝对这个网红的信任度。但同期,她亦暗示,倘若网红举荐的东西和活动有官方介绍,还是很乐意购买和参与的。
“网红不是靠金钱和白天梦累积起来的孵化泡泡!”1996年出生的戴月婷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此刻有非常多大学生亦加入了网红行列,靠自己的聪明才智,在有时间、有精力的状况下经过新媒介的方式赚取生活费。
“我周边就有朋友在做网红,他是一位在博客上发段子的搞笑博主,已然有几万的粉丝基本了。”戴月婷说,平时亦会有有些制品找这位网红朋友代言,倘若他运用后觉得还不错,就会编段子推广,一条博客能赚一两千元。
不外戴月婷觉得,针对有些还未进行过系统教育、不足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讲,倘若为了暴利去做网红,乃至把网红做为一种人生理想,就属于畸形发展了。
施施然对此亦深表同感,她说:“此刻大众对网红的广泛印象是,长得好看,卖个萌、发有些平常就能挣钱。其实,做一个成功的网红门槛很高。社会舆论应该有一种导向,不可只让人看到网红光鲜亮丽的一面,而忽略她们背面的奋斗。”
理性多冲动少,大数据表示青年消费实用性高
“我平时属于理性消费,用不到的东西,很少买。倘若买了东西不消的话,这件商品的价值就无实现,属于浪费。”90后男生鲁毅说,物品的运用率是不是高、运用需要是不是必要,作为他判断是不是购买物品的重点原因。
那样,像鲁毅这般的理智型青年消费者广泛吗?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随机采访了11位受访者后发掘,仅一名1993年出生的女生图雅暗示自己属于冲动型消费者,其余10位受访者均暗示自己属于理智型消费者。
这一现象,在某种程度上亦可经过大数据进行佐证。2018年败兴的京东消费数据表示,电器、手机、电脑办公、食品饮料及母婴制品是营销榜前5名的商品种类。消费年龄层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80后、70后、90后、00后。
“购买一件东西会思虑非常多原因,实用性针对我来讲很重要。”济南的张先生是一名80后,尽管每月的网购消费金额已占他当月花销的六成多,但他觉得自己购买的东西中很少有“好看但不实用”的。
图雅坦言自己买东西没什么计划,“我几乎每月的花销都用于网购,最爱好买家居用品和打扮品。我会选取在电商搞活动的时候囤货,例如面膜等。即便我家已然有十几盒连包装都没拆过的面膜,但看到价格划算时还是会掌控不住地买买买。”
一线、新一线城市居民是网上消费主力军
在“谁是带货王”活动中,浏览人数(UV)排名前10名的城市是: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成都、天津、重庆、东莞、苏州和武汉。另外,在2018年的前半年,按照收件位置划分,排在营销前10名的省份为:广东、北京、江苏、上海、四川、山东、河北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。能够说,一线、新一线城市居民已作为网上消费的主力军。
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刘女士,很爱好网购生活,但亦并非离不开。她觉得,自己生活的城市虽然不大,然则去哪里都比较方便,因此线下购物要比线上购物多,尤其是有些急需的日用品,就直接去超市买了。
与刘女士区别,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女子萨其拉说,她平时更加多的消费来自于网购,“一是由于平时空闲时间少,网购能够节省时间;二是由于收入低,网购更加便宜,况且租住的地区周边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少,品类少、品牌少、选取性较低。”
如今,网购已作为非常多生活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居民的平常。一样生活在北京的鲁毅亦觉得,自己属于理智型消费者的重点原由,是由于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和成本相对较高,因此会有认识地控制消费欲望,尽可能做到理智消费。
近期一两年,借着互联网的东风,网红经济、粉丝经济起始逐步走红于互联网平台。打破传统营销模式,精细投放宣传,亦已作为网红经济、粉丝经济的重点营销手段。但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崛起,亦有不少声音质疑网红会刺激青年冲动消费,把她们的消费观带“跑偏”。不外,从实质状况来看,青年消费还是理性多冲动少。将来,网红、电商和社交平台,怎样以便民为基本,为百姓带来更为安心和实惠方便的网购大礼包,才是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的“正道”。(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,郭佳立对本文也有贡献)(记者 朱立雅 李师荀)